全球造船業正經歷著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酷的冬天。財報顯示,中國最大的民營造船企業熔盛重工上半年收入大降37%至55億元人民幣,而凈利潤僅為2.158億元人民幣,還要拜政府6.7億元的補貼所賜。
今年上半年公司僅獲得價值5800萬美元的訂單,全部是巴拿馬型船舶,這僅僅相當于兩艘船的價格。而就在去年下半年,熔盛重工還在為那筆7.25億美元的“蘇伊士油輪”的訂單而喝著香檳慶祝。
的確,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美國經濟復蘇遲緩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等多重因素,導致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今年以來下跌56%,而該指數正是衡量船運成本的行業基準。不過真正讓張志熔和熔盛重工頭疼的還是25年來最嚴重的航運低迷導致的船舶供應過剩,而造成供應過量的罪魁禍首,正是張志熔和熔盛重工自己。
福布斯富豪張志熔的造船發跡史
故事要從2005年開始說起,彼時的張志熔還是一位發跡于上海的地產大亨。自從當年興建第一家造船廠,僅僅三年就造出了第一艘船,創造了造船史上的奇跡。
一直以來,中國是大宗商品最為旺盛的買家,從戰略角度出發,中國政府開始大力扶持造船業。在2009年出臺一項為期3年的刺激計劃,鼓勵銀行向受到金融危機沖擊的造船企業放貸,并為外國購船方提供信貸。
而當時全球流動性枯竭,船舶買家有時拖欠付款。此外,越來越多的中國船東傾向于在國內購買船舶,對中國造船業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熔盛重工借此機會獲得了快速發展崛起的機會。
隨后熔盛重工于2010年香港上市,謀求將業務從干散貨船和集裝箱船擴大到液化氣船和大型海洋工程裝備,成功抵御了2008年那次全球金融危機余波的影響,并一躍成為世界第六大造船企業。
在《2012胡潤長三角地區財富報告》中,張志熔家族以房地產和造船業累積的255億元財富位列長三角富豪第十位,在2012年《新財富》發布的500富人榜中,張志熔位列第26位。
這樣一位年輕而富有野心,有擴張能力且不乏實干精神的富豪,是怎樣把這家造船業巨頭領上絕路的?
7億美元訂單惹爭議
2011年12月8日,熔盛重工宣布,接到10艘“蘇伊士油輪”的訂單,2013年至2014年間交付,除此之外買方還可以選擇再訂10艘同型油輪。訂單總價高達約7.25億美元。
樂觀的人認為,這一訂單表明,中國國有航運企業準備下巨額訂單訂購新油輪,另外還可能訂購運輸鐵礦石等干散貨大宗商品的貨輪。而悲觀或者冷靜的人來看,這些船只的交付只會讓艱難的市場環境更加惡化。
中國造船廠的迅猛擴張,使得市場上出現了大批低技術含量的船舶供應,令運價保持在較低水平,也令全球船東的嚴冬延長。事實上2011年中國造船業新訂單已經大減了52%,而熔盛重工的這筆新單徹底讓市場憤怒了。
飲鴆止渴 行業全面陷入危機
這一訂單好似壓倒造船業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有評論指斥稱此訂單“完全是不負責任和毫無必要的”。很簡單,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再接這么大的訂單,無異于飲鴆止渴。
根據野村證券的研究,全球而言,今年新船訂單下滑近五分之三。利潤率顯然承受著壓力。巴克萊表示,新造集裝箱船舶(中國船廠的特長)的價格在過去一年已下降15%,而二手船買價跌幅三倍于此。
危機已經開始顯現,中國數百家中小型造船廠在國外訂單萎縮與國內銀行大幅減少信貸的雙重夾擊下,徘徊在破產邊緣。據媒體報道,全球最大的中小型干船塢制造基地浙江省,大約80%的造船廠或者已經停產,或者僅以一半產能運轉。而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譚作鈞曾表示,國內50%的造船廠將在未來兩到三年內破產。
張志熔也是犧牲品
無論是經營房地產還是進軍造船業,再或者和中海油聯手合作,張志熔都不是一個憑沖動做事的人。
但最近張志熔還是陷入了失信的質疑中。由于涉嫌在美國股市從事中海油并購尼克森的內幕交易,張志熔實際掌控的公司Well Advantage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受此影響,張志熔擔任董事局主席的熔盛重工和恒盛地產兩家上市公司股價大幅跳水,尤其是熔盛重工,受雙重打擊,股價已經在1港元附近徘回許久。
盡管熔盛重工對那筆大訂單的辯護振振有詞:“如果我們不接這份訂單,其他公司也會接。提高中國自身的船運能力很重要。自然資源的運輸關系到國家的安全!
這句話恰恰折射了張志熔這個發跡史的心態。乘著各種政策的東風建立了自己的商業帝國,但隨著政策的調整而風光難在,為了扳回敗局,鋌而走險,不斷做出短期獲益而無視長期發展的舉動。
中國民營企業的悲劇
中國經濟增速大幅提升,市場不會給這些企業家緩慢轉型的機會。張志熔等人在短期內能夠迅速上位,不僅僅是其卓越的商業眼光,更重要的是資源運作技巧。
他們可以獲得政府巨大的信用背書,巨大的資金鏈把地方政府與這些企業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張志熔們也就轉身成為權貴企業,與大多數人所設想的不同,對中國市場而言,看重的不是國企民企之分,只要能夠帶來利潤與品牌,地方政府就會大力扶持。地方政府之所以看重國企,是因為國企的巨額投資,會帶來更多的GDP。
如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行業如此慘